林丽说她家儿子晚上总是拖拖拉拉的不想睡,早上又不能按时起。每天早上,林丽都要喊着儿子赶紧起床,催促着他洗脸刷牙,赶紧吃饭去上学。林丽觉得,越催孩子越拖拉,一点也不自律,做什么都不积极。你家孩子也是这样吗?
现实生活中很多这样的孩子,家长和林丽一样都会抱怨,孩子不喜欢学习,每天晚上回来写个作业,也要父母在旁边监督。
明明十分钟就可以写完的计算题,孩子会趴在桌子上发呆,拿着手里的笔玩半个多小时还写不完。
父母说多了,孩子嫌唠叨。大人不看着,他们就会一直磨磨蹭蹭的,催的人啊,甲状腺都多了几个结节!
展开剩余81%其实,大人催促孩子这件事情,可能短期内会有点效果,一旦不跟在后面监督着,娃就会失去自觉性。为什么孩子被催促,还学不会自觉呢?
因为,一直在催促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,会觉得学习是给父母学的,好像作业也是给家长写的。
比如看动画片,家长说看30分钟就去学习。孩子点头答应了,但是到了规定时间,娃却拿着遥控器不想关掉电视。
大人说,赶紧去写作业,不然以后连30分钟的动画片也不能看了,孩子只能不情愿地关了电视,拿起作业。
说到底,家长的这种督促,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威胁。
父母认为,只有用这样的口吻才能控制娃。孩子虽然去写作业了,但他们觉得是在父母的约束之下学习,根本没有积极性。
父母如果一直采取这种专断独行的方式,只会让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。娃会感到自己没有自由,想做点什么事情都要按照大人的要求,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,就会用拖延和磨蹭的态度来对抗。
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别焦虑。用正确的方式来唤醒孩子的内驱力,主要是做好这4个细节,轻松帮娃提升自控力。
细节一:小计划制定
和孩子一起制定小计划,周计划,或者月计划都可以。在逐步完成的过程中,娃的突破能力,也就被激发出来了。
有次我和二宝买回一个拼图,盒子里有好几包零件,看起来就很难拼。二宝打开看了看说,妈妈,这太难了!我告诉娃,可以把大任务拆解成小任务,一点点来呀!
我在旁边偶尔伸手帮他拿一个零件,二宝负责安装拼图。花了三天时间(每天半小时),终于把拼图完成了,二宝特别兴奋,拿着拼图让我给他拍照发朋友圈。
从这种小事情中,娃体验到成功的滋味,这也增强了自信心,提升了做事情的积极性。
家长可以把这种方式,平移到娃的学习和生活中,设定好计划,比如几点写作业,几点玩玩具,每天看书多久,拆解开来,就没那么困难了。
细节二:正向鼓励多一点
父母对孩子说一句鼓励的话,胜过十句批评。
大多数家长最关注的,就是孩子的学习,成绩稍微下降一点,马上就坐不住了。
其实,成绩有起伏,是正常的,只要波动不是很大,没必要一直碎碎念。
或许孩子只是马虎了,或者状态不好发挥失常了。可以跟他一起找找原因,下次争取不犯同样的错误。
平时多一点鼓励,哪怕只是小小的进步,或者字写得工整了。孩子得到了夸奖,自然会信心满满地去学习。
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所作所为,能得到父母的支持。家长们要做的就是少唠叨,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。
细节三:让孩子自己做决策
心理学家卡罗尔.德韦克提出,胜任力并不是真正把事情做好的能力,而是一种我们认为自己能把事情处理好的感觉。
邻居家儿子喜欢红颜色的外衣,妈妈认为穿得太艳了,她觉得深色更好看。但儿子却不认同。最后,还是买了喜欢的红色外套。
有的家长认为,小孩子懂什么?有什么审美?有什么主意?但总替孩子做主,他的主动性就得不到发展,何谈自驱力呢?
比如,周末全家人一起出去玩,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,问问他想去哪里?如果遇到分歧,可以看看如何兼顾?
有次二宝想去游乐场,娃爹想去爬山,最后我们讨论后的决定是,上午去游乐场,下午去爬山,二宝别提多高兴了。
细节四: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
我们家有吃过晚饭后聊天、做游戏的习惯,每天晚上都会预留出半小时左右,作为亲子互动。
俩娃每次都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,玩游戏还是聊天,话一箩筐,总也说不完。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,总会让人意犹未尽。
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,自驱力很容易建立起来,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,为什么而努力。
枕边育儿寄语:
有些时候我们谈论教育更喜欢说“术”,各种方法论,却忽视了,深藏其后的“道”,才是最关键的。相信我,遵循这几个细节去进行引导,孩子们会自觉成长,内驱力越来越足,也越来越优秀!
(本文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
发布于:浙江省富腾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